欢迎来到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皇岛市癌症医院 >

【健康】长白发的位置,“暗示”你的身体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某个早晨,或许你会发现黑发丛中多了几丝白发。

由于生活习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原因,甚至有的人刚过而立之年,头上就黑白分明。

  白发,预示的不仅仅是衰老,不同位置的白发,还能看出你的身体状况。

长白发的真相  大多数人不希望自己头发过早变白,认为白发越多,人越衰老。

事实真的如此吗?来看看下面四个关于白发的真相吧!头发是从灰白色开始的  头发从头皮毛囊中长出来,最初的颜色实际为灰白色。

随着头发的生长,黑色素逐渐增加,慢慢变黑。

  当人体变老的时候,产生这些色素的细胞开始凋亡,于是头发开始变为白色、银色或灰白色。

白发预示着衰老  老年人呈现衰老的特征之一就是头发变白,因为随着人体的衰老,毛囊中的色素细胞将停止产生黑色素,头发也就开始变白。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皮肤科医生有个“50-50-50规则”,即50%的人到50岁时,可能有50%的白发。

所以,头发变白,基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活方式影响白发生长  吸烟饮酒、压力和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会加速头发变白。

压力大、熬夜或者微量元素不足都容易导致白发的出现。

  因此,要想看上去更年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拔一根不会长三根  人们常说“白头发,拔一根,长三根”。

事实上,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每个毛囊只能长出一根毛发,而拔掉一根白发也不会产生更多的毛囊。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经常拔头发容易导致慢性毛囊炎,会增加脱发危险。

白发位置预示健康状况  古人云“发为血之余”。

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都与肝脏血液及肾脏精气有关。

白发生出的位置不同,暗示的身体状况也不同。

你的白发长在哪里?不妨对照看看。

  ▷▷▷两鬓斑白 肝火旺◁◁◁  两鬓对应的脏腑反射区是肝胆,由于肝胆互为表里,所以跟肝也有关系。

而肝主藏血,所以两鬓长白发主要因为血不足。

  补血的同时要注意补气,如吃点红枣健脾补气,或喝点小米粥,因为气可生血、行血、化血,气补好了,血也就升上来了。

  ▷▷▷前额白发 脾胃失调◁◁◁  前额对应的反射区是脾胃。

《黄帝内经》中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前额属于阳明,而阳明主要跟脾胃有关,阳明衰,发变白,实际上是脾胃出了问题。

阳明主气血,调理时注意不要熬夜,以免伤气伤血。

  年轻人气血旺盛,熬夜后很快就能恢复,但到了三四十岁,再熬夜就很难恢复,白天补好几个小时觉都比不上晚上早睡一小时。

晚上在11点前睡觉,能帮助藏精藏血,保持精力旺盛。

  ▷▷▷头顶、后脑勺白发 肾气不足◁◁◁  头顶是督脉、任脉经过的地方,任督二脉跟肾关系最密切。

头顶长白发,多由于肾气不足。

后脑勺的部位在任脉附近,自然也跟肾有关。

后脑勺对应的反射区是膀胱经。

而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这类人除了要补气血,还要注意补肾,平时可多吃枸杞、黑芝麻等。

预防白发男女老少都有方  怎样避免白发早早找上你呢?中医认为,头发的生理状态依赖于血液的滋养,若白发太过严重,则可能预示着气血的亏损,需要适当调理了。

但不同人群,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老年白发  老年白发多因肾亏损导致,一般从几根开始逐渐增多。

需要提醒的是,长出白头发后,最好不要将头发染黑。

中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低、免疫力下降,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染发后的毒性反应。

  这类人群推荐常喝二黑粥:  将黑芝麻50克、黑豆150克、枸杞子30克、核桃仁5个,米适量,煮粥食用,可补益肾之不足。

  少年白发  少年白发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营养不良,二是肝郁气滞、忧思过度,三是血热偏盛。

  这类人群推荐按摩来改善:  每日临睡前和晨起后,将双手搓热,用指腹从前额到后枕部,每次5~10分钟。

同时,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对头发色素的生长有好处。

  男性白发  男性白发多因肾亏损、肝气瘀滞或者长期抽烟所致。

因为吸烟不仅是对肺有影响,对肝和肾也有严重影响,而头发的建康程度恰恰是由肾直接影响的。

  这类人应避免过度劳累或吸烟,多食新鲜蔬菜:  饮食清淡而多样化,克服偏食等不良习惯,使体内营养平衡,从而达到食疗防白发的效果。

  女性白发  女性白发多因肝血不足或频繁染发烫发而致,过度染发不仅会损伤发根,还容易长白发,而女性的气血比男性稍弱,所以血气稍虚,导致头发变白或脱落。

  这类人群推荐平时多吃一些补肝血的食物:  如动物肝脏、大枣、菠菜等。

  白发生成非一朝一夕,因此想要预防白发生长,要保持乐观,避免过强的精神刺激;此外,合理饮食与头发健康关系密切,平时应多食新鲜蔬菜,克服偏食等不良习惯,使体内营养平衡。

(来源:生命时报、健康四川)

    发布时间:2018-01-17 10:02:19
    录入:录入编辑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