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大年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
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
此外,人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
这样可以免霉运。
(广东民安医院)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初五这天,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蜜枣、红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不过吃饺子馅儿也有讲究,怎么样吃饺子才能吃得健康? 馅类食品中既有粮食,也有肉类和蔬菜,营养素比较全面。
孩子不爱吃的胡萝卜,老人容易塞牙的青菜,都可以用馅巧妙地藏起来,不知不觉地让人吃下去。
同时,一种馅中可以加入七八种原料,轻松实现了多种食物原料的搭配,比用多种原料炒菜方便得多。
无论包子还是饺子,常见的馅料只有几种,其中动物性来源的是猪牛羊肉、鸡蛋和虾肉;植物性来源的是韭菜、白菜、芹菜、茴香和胡萝卜。
这些原料本身营养价值都很高,互相搭配也有益于营养平衡。
但在现实中,为了让馅料香浓味美,生产者总会多放肉馅,少放蔬菜,避免产生太“柴”的感觉。
同时,制作蔬菜原料时,传统上要挤去菜汁,会让其中的可溶性维生素和钾等营养成分损失严重。
少放肥肉多放菜 按照膳食酸碱平衡的原则,“酸性”的肉蛋类和精白面粉,应当与“碱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
比如,在制作馅料时,一份肉类搭配三份未挤汁的蔬菜原料,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组合。
然而在现实中,肉、菜的数量往往相当,甚至肉多于菜。
在“三鲜馅”之类组合中,原料中的蔬菜更是少得可怜。
而且,为了让馅料吃起来滑软多汁,馅料中往往大量添加肥肉、动物油、植物奶油等。
馅料所用肉类至多只有7分瘦,脂肪含量通常会超过40%。
即便是低脂肪鱼虾类制成的馅料,也要添加动物油脂改善口感。
这便会带来大量的饱和脂肪和热量,不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要达到带馅食品的真正营养平衡,首先要从原料入手,降低肥肉和动物油的用量,提高蔬菜用量。
调馅儿时要注意什么 调馅时:如全用肉馅,要注意往肉馅里“打”水,水要慢慢加,并边加边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动。
馅的瘦肉多,可多放些水;肥肉多要少放水。
然后再加入葱花、酱油、姜末、味精等调匀,最后才放盐。
如用肉菜馅,蔬菜最好用生的,要用水烫,防止维生素流失。
蔬菜剁好后如果有汤,可轻微挤一挤,以防包饺子时渗出。
剁好的菜和肉馅放到一起后,不要多搅,搅多了也会出汤。
出汤后,可掺些干面,冬天也可拿到室外冷一冷,油脂一凝就稠了。
饺子馅的肉与蔬菜比例要恰当:一般以1:1或1:O、5为宜。
饺馅里适当加些蔬菜,不但味道好,而且营养更全面。
同时蔬菜均属长纤维素,可促进人体肠胃蠕动,防止节日荤食过多,影响消化吸收。
避免维生素的损失:为了避免维生素的损失,可将菜馅剁好后,先将菜汁挤出来,拌肉馅时再将菜汁掺到肉馅里搅拌。
也可将菜馅剁好后,先用食油搅拌,最后再放盐和作料,亦可防止菜汁“杀”出来。
肉要剁成或绞成碎馅,将肉加少量水(或菜汁)使劲搅拌:馅的瘦肉多,可多加水,肥肉多少加水,同时,一点一点地加入酱油(有肉汤最好加肉汤),边滴边搅拌,搅拌成糊状后,加菜拌匀即可。
这样做的饺馅,吃时汤汁饱满,味鲜可口。
在调剂饺馅时:加入少量白糖,吃饺子时,会感到有鲜香海米味。
针对羊肉馅、牛肉馅中的腥膻味,可在调制时加大姜葱的用量,同时还可加入花椒水、黄酱等。
另外,在羊肉馅、牛肉馅中加入韭菜、芹菜、洋葱、香菜等配料,还能起到减少甚至消除腥膻味的作用。
调制三鲜馅可选用鸡肉、猪肉、鱼肉、海参、鱿鱼、虾仁、鲜贝、蟹肉、冬笋、香菇、蘑菇等等。
其中的海鲜原料如果是干货,则需先进行涨发,有的涨发后还要“喂”入味。
冬笋、香菇、蘑菇等切细后,都需要汆水,然后再用于馅料的调制。
▼广东民安医院专家栏如有以下症状,扫描二维码咨询专家为您解答!1健康专线:020-62823999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犀牛路7号地铁路线:5、6号线区庄B1出口 左上行走100米即到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