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未富先老”难题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老年型”的转变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末,中国正式迈入老龄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完成了发达国家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转变。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人口寿命,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明显扩大;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下降、少儿人口规模减少、老年人口比重提高,让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按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左右,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会达到峰值,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正是由于“跑步”进入老龄化,中国在养老问题上面临难题,尤其是“未富先老”状况突出。整体来看,发达国家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到1万美元进入老龄化的,中国则是1000美元。由于人口的消费高峰过早出现,老龄人口购买力不足。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超过1/3的家庭仍依靠子女供养,超过半数的老人期望与子女同住,只有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给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输壮大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
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新变化、新特征,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例如,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增强,财富积累及消费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强,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群体在生活中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也会相应减小。专家表示,政府应对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家庭对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应主动嵌入社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建议,应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把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高效整合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方面资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个人从年轻阶段就开始为应对老年护理风险进行资金储备,有利于切实保障失能人员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养老方式与养老渠道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如发展智慧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建立老年居家紧急呼救系统,在小区服务中增加老年紧急呼救响应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等。
硕放颐养园作为新吴区首家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无锡市医保定点单位,内设颐养园、护理院和日间照料中心,为住养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照护、康复理疗、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在满足园内住养老人养老、医疗需求的同时,还可兼顾机构周边散居老人的日托、送餐、康复、保健、娱乐活动等养老服务需求,是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日间照料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