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张家口市癌症医院 >

喝了假酒中毒病危,却被真酒解了毒

小编导读:我们总说:喝酒,小酌怡情,大喝伤身。
有的人甚至直接酒精过敏喝不了酒,也有许多人因为过量饮酒而导致酒精中毒身亡的。
但是,有人却因为和大量的高度酒而救了命!这是什么原理?误食假酒中毒,用真酒解毒傅先生前几日在黄水避暑,帮侄儿照看农家乐。
一天晚上,傅先生和两个朋友一起喝酒,酒兴正酣,无奈酒坛已空,傅先生想起店里还藏着一壶好酒,于是从吧台下找出一大壶酒,又接着喝了起来。
 当晚,有一斤酒量的傅先生喝高了。
第二天中午,傅先生仍感觉头昏、腿无力,甚至剧烈呕吐起来。
到当天下午,他的眼睛也看不清了,眼前白茫茫一片,身子软得像一摊泥。
家里人赶紧带着傅先生从黄水赶往石柱县人民医院,医生诊断为酸中毒。
好好的,怎么会中毒呢?几经询问,原来,傅先生喝的竟是农家乐用作燃料的酒精,里面含有甲醇。
“医生说,他有生命危险,我们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当一家人焦急地等待着抢救的结果,没想到,医生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他们让我们上街买酒,说要买五六十度的高度酒,用来解毒!”傅国林的妻子也觉得这办法闻所未闻,“本来就是喝酒遭的,还要接着喝?”医生态度坚定。
家属明白后立马去买回了几瓶高度白酒。
因为中毒严重,医生采用透析治疗清除血液中的甲醇时,让傅国林一边透析,一边喝酒,并配合药物治疗。
于是,付先生喝了假酒中毒,最后居然被真酒解了毒救了性命。
真酒真能解假酒?为什么真酒可以解假酒呢?因为付先生所误喝的燃料酒精里,含有甲醇。
甲醇中毒一般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为误服假酒,或是服用工业用酒精而引起的中毒。
其实甲醇本身是无毒的,但甲醇经人体代谢,在脱氢酶的作用下会产生甲醛和甲酸,对人体产生伤害。
而乙醇(真酒)同样可以在脱氢酶的作用下,产生乙醛和乙酸。
相比甲醇,乙醇与脱氢酶作用能力更强。
所以真酒喝下去后,酒里的乙醇就会和血液中的甲醇产生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甲醇不会再和脱氢酶产生作用,达到解毒的作用。
因此医生才敢让文中提到的这位傅先生饮用大量的真酒配合透析解毒。
甲醇中毒的危害甲醇本身无害,但一旦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反应,就会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
身体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慢性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现力减退、消化障碍。
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
致死量为30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 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
所以,如果发生急性甲醛中毒现象,可以立即饮用高度数酒精来解毒。
甲醇中毒可以这样做误饮甲醇的话,早期可用苏打水洗胃,以排除甲醇在胃内的贮留。
超过3日者,可用发汗剂及泻药。
遇到视力紊乱时,应反复进行腰椎穿刺,以预防视神经萎缩,并给以大量维生素 B族和血管扩张剂,或给以氧气吸入和少量多次输血。
也可采用针刺和中药等治疗。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清水或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急救措施,毕竟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懂医的,所以,一旦发生了甲醛中毒,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时送医。
小编说两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误喝工业酒精,大多数不从事相关职业应该是不会发生甲醇中毒的。
但为了以防万一,也希望大家要谨记,万一家里的工业酒精没收好被小孩子拿去当饮料喝了呢?— THE END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
这些微信号更精彩壹品男性微信号:yipinnanxing介绍:专注于男性健康领域!提供男性保健常识、饮食、健身、情感、生活用品等男性健康知识,由壹品健康专业团队更新维护,为您的个人健康、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长按二维码关注壹品女性微信号:yipinnvxing介绍:提供女性保健常识、女性饮食、女性疾病、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用品、女性美容等女性健康知识,由壹品健康专业团队更新维护,为您的个人健康、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布时间:2017-08-11 10:00:15
    录入:采编录入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