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一种分析优点和缺点,评论是非与好坏,并以此帮助他人纠正错误的行为。
开展健康的批评,一要讲原则,二要讲艺术,三要有氛围。
讲原则敢于批评 古人讲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讲忠言逆耳。
为了别人的利益,冒着得罪别人的风险,去批评更乐意接受赞美的别人,首先需要批评的勇气。
对组织负责,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
现代人大多生活和工作在某个组织之中,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不能顾虑个人得失,眼睁睁看着组织受损失。
对同志负责,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
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单枪匹马、单打独斗不适应现代社会。
同志属于组织这个价值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必须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不能顾虑个人恩怨,眼睁睁看着同伴犯错误。
对事业负责,把个人风险放在一边。
事业是承载共同的信仰、理想、目标和利益的载体。
人们参加组织,说到底是为了共同的事业。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批评他人就是为了堵塞那个可能毁灭千里大堤的区区蚁穴。
不能顾虑个人风险,眼睁睁看见共同的事业遭损毁。
讲艺术善于批评 人非圣贤,皆有自美情结,都有自卫本能,一般不爱听批评性意见。
让不爱受批评的人接受批评,需要超越感性的理性,也需要批评的艺术。
说得对,听得懂。
批评的目的是接受批评。
批评其实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作辩论、求共识的过程。
正确的批评,是批评者字字走心、句句在理的产物,也是被批评者祛除芥蒂、读懂批评的结果。
说得透,听得清。
批评的价值在于直截了当。
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躲躲闪闪,是市井油条和“官场”混混的风格。
有效的批评,是批评者观点鲜明、论据确凿、逻辑严密的产物,也是被批评者良知共振、认可批评的结果。
说得信,听得进。
批评不图感恩,但不宜积怨,更不宜结仇。
面对批评,心服口服者有之,心服口不服、口服心不服、心不服口也不服者有之,暴跳如雷、甚至心生怨恨者也有之。
成功的批评,是批评者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产物,也是被批评者打开心扉、接纳批评的结果。
有氛围利于批评 批评需要勇气,需要艺术,更需要氛围。
这个氛围,就是健康的政治生态。
与人为善,能说真话的氛围。
说不说真话,取决于能不能说真话。
真诚与善意,是做人的基石,是合作的基石,是组织的基石,也是批评的基石。
没有与人为善带来的互爱,没有能说真话的宽容,就没有真诚的批评。
闻过则喜,爱听真话的氛围。
能不能说真话,取决于爱不爱听真话。
魏徵曾经对李世民说,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没有闻过则喜带来的互信,没有爱听真话的雅量,就没有直率的批评。
立竿见影,真听真话的氛围。
爱不爱听真话,取决于想不想听真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之中成长进步的。
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没有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带来的互助,就没有建设性批评。
(据《前线》杂志2018年2期)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