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廊坊市癌症医院 >

【健康】这4种常见症状要当心,可能是脾胃虚弱!得这样补!

新榜连续6个月广东省健康类公众号排名前十,全国健康类公众号百强!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说得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运输,从而滋养全身。

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事实上,由于现在人饮食和作息上的问题,很多朋友出现了脾胃虚的症状,只不过有轻有重,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脾胃已经虚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脾胃虚都有什么表现。

——小志来源:寻医问药网、中华网健康脾主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无论是肌肉失去弹性、皮肤没有光泽、肤色暗淡、腰间长出“游泳圈”,还是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脾气虚弱导致的。

脾主要是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气血自然差了,表现出来就是“虚”;脾虚了身体里的水分代谢也会出问题,湿浊在体内排不出来,就产生了红疹子,湿浊在舌头淤积就令舌头变“胖”,从而舌边产生齿痕。

脾虚的表现01头昏脑涨一觉醒来,突然感到头昏脑涨,身体发热,胃腹部冷痛、胀气,还伴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专家诊断:这种症状大多属于脾湿外感型脾胃疾病。

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的良品,一同服用。

此外,还可以将它们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也是时令补品。

02会有胃部疼痛感总是突然感觉胃部疼痛,同时还伴有口干、食欲不佳、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症状。

专家诊断:这种症状属脾胃湿热型脾胃疾病。

现代人往往缺少运动,容易产生内湿。

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平时也不注意保暖,便会导致寒湿交加。

脾胃湿热症的治疗应用冬瓜皮,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

如果你喜欢喝粥,则可以将冬瓜皮剁碎后与米粥同煮,每天早晚食用。

03突然进入点儿背期总有事端让人不断地委屈和生气,加上心情欠佳,提不起精神,腹部胀满、两胁胀疼、胸闷嗳气、不思饮食,四肢困重等症状一古脑地出现,成为这段时期的“主旋律”。

专家诊断:这种症状属肝郁脾湿型脾胃疾病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

自尊心很重,做事追求完美的人很容易情志抑郁,肝气郁结。

由于脾胃之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

若不得疏泄,就会加重病情,导致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湿从内生。

04胃部不规律胀痛一连黑白颠倒地“奋战”了一个多月,总算能喘口气时,却突然连着腹泻起来,身体疲惫得没有力气,胃部不规律地一阵阵胀痛,还总是恶心想吐。

专家诊断:这种症状属寒湿困脾型脾胃疾病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人体的气机运行受阻,影响到脾胃,导致中气不足,出现精力不支,食后腹部胀满;另外,好吃辛辣,往往也会引起内热,加重其体内的湿气。

脾虚之人要注意饮食调理,要忌口。

那么脾虚的人不能吃什么?吃什么补脾虚?1、鸭肉性凉之物。

《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

”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

”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2、甲鱼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

”3、田螺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

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4、螺蛳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

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

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5、蚌肉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

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

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款汤谱胡椒猪肚汤原料:胡椒12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做法: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

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蜜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蜜枣。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

往期精彩【突发】43岁急诊医生猝死在工作岗位!不舍,难过,心痛……【健康】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癌症TOP10,第一位竟是它!防癌手册在此,快收藏!【警惕】女子拉肚子15次,小孩感染病毒!都因吃了这种当季水果脾胃虚弱的朋友注意饮食要清淡,还有加强运动锻炼哦!↙点击“阅读原文”进入2018中国年味大赛,上传作品或进行支持媒体登记!

    发布时间:2018-01-27 10:04:06
    录入:录入编辑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