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政策丨养老干货丨案例分享丨养生保健丨小课堂“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4号)、《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见附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
征求意见时间为2018年2月13日至2018年2月27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7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
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2018年2月13日”以上是科技部征求意见通知原文,今天通读“通知”全文发现,此项计划能促进一些养老机构科研部门的成立和诞生也未可知。
犹记多年前组织日本考察,有一家日本养老机构的特色是同时也设癌症筛查中心,当时感叹日本养老机构的科技含量之高。
如今这样的机会也摆在中国养老同行面前。
如果一些大型养老企业同时具备医疗资质有财力且有志于于养老相关研发项目,是最好不过的事。
一些项目的时间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能动态的搜集和掌握这些数据,相对于专业科研单位,大型养老企业更具优势,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养老品牌增添竞争力。
小编整理了与养老密切相关项目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1、我国长寿人群队列研究研究内容:建立和完善长期跟踪随访的长寿队列,开展90岁以上长寿老人健康状态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针对影响健康长寿的遗传与环境问题,开发遗传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影响结局的测量、分级和评估的综合技术包。
监测干预措施的影响,研发健康结果测量的技术。
在典型地区开展适合于老年人群健康需求措施应用的策略评价。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4个健康长寿研究队列(1万人/队列)的共享数据库与生物标本库;阐明中国人群老龄健康的社会行为、生活习惯以及遗传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的影响;提取长寿相关正性因素并据此建立相关健康促进措施和健康风险干预策略;开发不少于4个环境因素以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影响结局的测量、分级和评估的综合技术包;完成全国4个地区的综合应用评价研究。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已有良好工作基础的研究单位,要求具有专业的研究队伍,专职工作人员,稳定的数据采集点。
2、个人健康监测大数据云平台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穿戴式、移动式、便携式、植入式、远程健康监测设备及终端,以家庭、社区、单位为中心,采集居民的日常基础身体指标、体征、行为、运动、饮食、睡眠等健康信息,以及血压、血糖、心电、呼吸信号、场景辨识等慢病管控相关的多参数数据;研究多维、动态、异构、多层次个人健康监测信息的集成、融合、存储、清洗和分析技术,开放式数据接口访问技术,个人健康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健康数据服务安全管控机制和访问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监测分析模型、个性化健康画像和健康评估技术,构建基于区块链架构的以个人健康监测信息服务为主的大数据云平台,构建个人健康监测的大数据表达、组织与访问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在不少于三个区域内开展个体健康大数据的有效利用,重点研究面向健康和体能评价、疾病预测预警、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和行为调控、慢病管控、个性化营养平衡方案等健康大数据应用新服务,实现基于数据科学驱动的疾病早期智能发现与预防,健康精准管理等应用。
考核指标:在不少于三个区域内开展示范应用,采集不少于50万人以上人群的生理生化、运动行为、生活方式、疾病相关等多参数健康信息;实现不少于100万人以上人群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查询和管理个人健康档案;开发不少于10个面向家庭、企事业单位等典型场景的健康大数据集成、融合、存储和分析的软件系统;构建动态、持续性的个人健康监测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个人健康数据的隐私保护机制,建立安全、开放式的数据访问接口以及共享利用规范;建立智能化健康监测数据模型及驱动引擎,开展健康监测大数据云平台的示范应用;研发3项以上个人健康监测大数据表达、管理与访问相关的标准规范;研究建立不少于10项基于健康大数据的典型应用。
申请6项以上技术发明专利,获得2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
支持年限:2018年-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企业牵头,加强产学研医合作。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老年人跌倒预警防护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内容:研究老年人肌力评估、步态运动识别等关键技术,明确老年跌倒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制定老年人跌倒风险筛查标准,建立老年跌倒预警体系;研究老年人居家跌倒安全风险评估及适老化环境改善技术;研发步态识别、跌倒预警防护和运动监测管理等智能照护辅具和系统,并开展医院-社区-居家联动的应用模式验证。
考核指标:构建集老年人跌倒预警、防护、安全监测于一体的综合监护系统。
建立量化的老年跌倒风险筛查量表,发一套跌倒风险筛查评估软件,准确率≥92%,申请/获得产品注册证;制定一套适合中国老年人的自主平衡恢复策略训练方法,研发3-5种跌倒应急/防护装备,跌倒预警设备至少支持12种人体运动识别,准确率≥90%,跌倒防护设备重量<600g,预警时间≥200ms,准确率≥90%;研发至少3种老人居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设备,开发一套能够实现医院-社区-居家联动的老年人运动监测管理系统,平台最大吞吐量≥10万人次请求/秒,并开展不少于3家医院和社区的应用模式验证;申请/获得不少于20项核心发明专利,形成专利池。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4、虚拟现实康复训练技术与系统研究内容:面向脑卒中患者、脑瘫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运动和日常行为能力评价与康复训练需求,研究视、听、触、运动一体化的虚实融合人机交互技术及生物力学仿真技术;研制具有运动功能定量评估、康复任务个性化设置及自适应调整、肌肉响应及力触觉实时反馈、虚拟场景及训练环境智能调控等功能的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制订运动康复评价与训练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范和标准;开展相应的临床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人体运动与行为高效建模、力触觉实时反馈与定量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3种;包含虚拟场景不少于10个,适用于5种以上功能障碍康复需求;单机系统可支持1000万三角面片场景、4K分辨率、90fps的实时绘制;交互行为识别率大于90%,触力觉反馈的准确率达到90%,人体运动和行为模拟的物理可信度大于90%;定量区分上肢5个主要肌群和下肢7个主要肌群的肌肉力,时间分辨率高于1s;产品通过国家级质检中心检测,制订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规范和标准2个,开展临床测试不少于300例;申请/获得不少于15项国家或国际专利。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牵头单位应具备相关基础和研究条件,要求产、学、研、医、检等优势单位联合申报。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5、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系统研究内容: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人群,研究基于认知行为学测试、脑电、近红外、步态特征、智能传感等多信息融合的数据采集及在线自适应认知评估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穿戴式认知障碍评估设备;面向医院、社区和家庭,研制具备远程肢体执行能力、眼动注意力和脑功能变化的日常监测和数据采集、远程服务器端数据采集与专家团队远程接入分析等功能的智能认知康复训练系统。
考核指标:突破多传感信息融合及在线自适应认知评估技术,研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康复训练系统。
系统具备多信息早期识别、穿戴式数据采集和评估、线上线下认知康复训练和数据管理等功能,其中穿戴式认知障碍评估产品信效度>85%,具备脑电、近红外脑功能、步态特征等3项以上客观指标分析功能,近红外脑功能分析指标不少于4个生理频段,步态参数实时处理能力≥100万条且误差小于2%;认知康复训练系统具备肢体执行能力、脑功能和认知反应能力的实时监测功能,以及2种以上任务融合和自适应学习功能;完成不少于1000例的案例数据分析;建立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系统评测技术及规范;申请/获批6项以上发明专利。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牵头单位应具备相关基础和研究条件,要求产、学、研、医、检等优势单位联合申报。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6、老年衰弱状态的干预措施研究研究内容:分析老年人衰弱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研发老年衰弱状态的预测与早期诊断模型;建立对老年衰弱进行预防、评估、干预和综合管理的模式;开发适合于老年衰弱的综合干预技术措施,完成老年衰弱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制定我国老年衰弱防控共识或指南。
考核指标:建立适用于中国城乡老年人群的衰弱评估量表;建立老年人衰弱的预测与早期诊断模型;开发老年人衰弱的早期诊断技术方法和诊断标准;建立不少于2个适合不同情况衰弱老人的综合干预技术,完成干预效果评价;制定我国老年衰弱防控共识或指南。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老年综合征的评估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分析研究以跌倒、营养不良为代表的老年综合征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研究预防与延缓各类型老年综合征的技术措施,提出干预并改善老年人器官功能的具体方法及生活行为干预模式,建立以老年器官功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指标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5个量化的老年综合征预警及评估量表,完成并提交在我国六个地域中的至少三个地区且不少于2万老年人群的验证结果;建立老年综合征预警体系,制定不少于3项防控干预模式并评价干预效果;建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维护的指标的疗效评价方法;制定不少于3项老年综合征防控干预指南。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8、老年尿失禁的干预措施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老年尿失禁的患病率和发病特点,建立适宜我国老年尿失禁人群的诊断标准与评估技术体系;针对尿失禁的遗传、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老年尿失禁预警体系,研究预防与延缓尿失禁的技术措施,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形成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研发具有自动提供初步评价、诊断与治疗建议的智能化动态尿流率仪和电子尿裤;制定适宜我国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诊断与干预操作专家共识或指南。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6项适宜我国老年尿失禁预防与延缓尿失禁的关键干预技术;研发具有自动提供评价、诊断与治疗建议的智能化动态尿流率仪和电子尿裤;形成不少于4套临床解决方案;制定适宜我国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诊断与干预操作专家共识或指南。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9、老年康复综合技术体系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老年人脑卒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康复的适宜技术,制订规范的老年三级康复技术方案,建立老年三级康复体系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老年疾病救治-机构康复-社区-站点/家庭康复-失能监测的全周期康复服务系统。
研发适宜的康复技术服务流程与服务规范,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老年康复效果评估体系。
开展康复护理衔接技术研究,初步形成针对严重失能、衰弱和临终状态的老年康复技术的专家共识;开发老年虚拟益智游戏。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6项针对老年常见功能障碍的三级康复关键技术;建立涵盖不少于10种老年常见疾病所需的老年功能障碍的康复技术方案和全周期康复服务系统;完成各康复服务系统的服务流程与服务规范;产出不少于3套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老年功能康复效果评估体系,制定康复效果的评价标准;建立老年康复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建立不少于10个城市老年失能全周期康复服务系统;发布针对严重失能、衰弱和临终状态的老年康复技术专家共识;开发2套老年虚拟益智游戏。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不同级别医院、社区和科研院所参与联合申报。
同时具有区域医联体基础。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0、医养结合支持解决方案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适应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研究适合机构、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及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社区虚拟医养结合平台;建立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标准、工作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规范化管理流程与制度;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员能力建设标准;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培训系统,形成网络平台和电教培训教程;研发老年人生活及健康状况的电子监测系统,及健康风险报警系统;研发医养结合技术流动服务车及车载设备;研究不同模式的服务规范,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2种的医养结合模式与服务规范;建立1-2项医养结合机构的相关服务标准与工作流程;制定2项医养结合机构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并示范应用;建立社区虚拟医养结合平台;建立1个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与全科相关专业培训系统;建立2个网络培训平台和系统电教培训教程。
建立老年人的生活及健康状况电子监测系统,健康风险报警系统;研发不少于3种助老养老专科流动技术及设备,研发1-2种流动共享小型助老服务设备;形成标准的临终关怀服务,建立智慧健康养老体系。
支持年限:2018-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推荐阅读◆新闻:西安市养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定计划公布,助推西安养老产业发展◆【2017养老大事记】之政策篇:行业发展风向标【观点】都在搞高端养老机构,你怎么看?【关注】中国人口红利已消失?别忘了老年人口红利也是红利◆关注:一批新规2月施行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正在建立◆【借鉴】不靠“养儿防老”的日本老人为何拥有令人羡慕的晚年生活?这就是原因吧!◆【干货】救命帖,养老院防火 7大注意5大要素!◆【收藏】免费!给自己做一次全面体检◆案例:10大实操经验,有效避免养老机构运营悲剧◆小课堂:个人卫生清洁——按摩丨拍背篇养老产品合作涉外交流考察涉老服务咨询咨询电话:029-86696029个人微信:18165407926(同微信可添加)微博:西安养老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