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衡水市癌症医院 >

冬至养生小知识,让你健康过冬季!

2017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星期五  关于冬至,古有云:“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

”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一天。

在我国台湾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做过年一样重要。

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

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冬至该怎样饮食和养生?又该怎样预防冬季疾病?一起来看下健康过冬至的好办法吧!冬至食补“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

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

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温补类食物:如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

水果进补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除了饮食进补还有从吃水果来补。

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清爽舒适。

  甘蔗:冬后,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甘蔗了。

  柚子:柚子香味让女性年轻6岁——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身上有适当的柚子香味就是一个不错的妙招!  梨:冬天人们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此症有独特疗效。

  猕猴桃:早晨吃猕猴桃治便秘——秋冬季是便秘的多发季节。

中医临床上总是建议得了便秘的人采取食疗的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副作用。

  当然,提到冬至,一定要吃的就是饺子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

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冬至养生重在养心,动中求静冬至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

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它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注意仪容仪表,不同的场合装束要得体,心态年轻化,以振奋精神,增添生活乐趣。

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

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

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

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

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冬至防病做好防病,健康过冬呼吸道疾病  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人们多数时间在室内活动,加之冬季习惯紧闭门窗,导致通风不足。

长时间处于这样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特别容易在集体单位等办公场所爆发。

  对于流行性感冒,在预防措施上应注意保暖,增加体育锻炼,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或空气混浊的地方。

老年人、体弱者可考虑注射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一旦有类流感症状出现,应及时就诊治疗和休息。

  除了流感以外,人们首先应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普通感冒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复发。

  冠心病  冬至过后天气愈发寒冷,也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率。

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说,一定要注意防治高血压以及预防感冒。

一旦血压过高或者感冒,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极易诱发冠心病。

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备些急救药物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

平时可以服用一些温补的中药,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避免心肌梗死,从而健康地度过严冬。

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在冬至期间由于气温下降,极容易增加呕血的几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首先要注意保暖,防治便秘。

尤其要注意不能让腹部肝区受压和受冲击,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

在心情方面应尽量保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甚至大动肝火。

在饮食方面也要避开煎炸、烫嘴甚至刺激性食物。

冻疮  北方的冬天比之南方的冬天要寒冷许多,往往气温都只有几度甚至低于零度以下。

这样的气温环境下,一不注意就容易长冻疮。

有效减轻或防止冻疮的发生,首先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加人体的耐寒能力。

对于以前长过冻疮的部位,要重点保暖防湿,避免同一个位置再长冻疮。

可适当吃牛羊肉等温性食品,改善营养供给情况,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

此外,营养不良、手足多汗、贫血等疾病也可能诱发冻疮,应积极防治原发疾病。

  肝硬化病人一旦突然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足凉等症状,要引起警惕。

如果真的发生呕血,也不要慌神,保持镇定,立即卧床并注意保暖,迅速送至医院。

高血压  冬季是高血压病人需格外注意的季节。

多数高血压病人在冬季的时候容易出现血压偏高的情况。

因此每天首要注意定时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保暖,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

饮食要清淡少盐,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

如有头晕目眩、手指发麻、动作不便、说话含糊不清的症状出现,应引起重视立刻就医,因为这通常是中风的前驱症状。

肺气肿  患有肺气肿的病人在冬至节气期间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伤风感冒。

切忌吸烟。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如果稍有不慎,易发展为肺心病。

肺心病病人出现口唇发紫、下肢水肿的症状。

肺心病病人还应注意,一旦有痰要咯出,以免阻塞呼吸道引起继发感染,痰液黏稠时,可用化痰药,但千万别用镇咳药。

    发布时间:2017-12-22 10:04:31
    录入:录入编辑

版权所有:中国中医抗癌交流网